二十大特刊|中國鋼鐵的輝煌十年
太鋼人時?;貞浧鹆暯娇倳?020年5月來考察時的情景。那一天,在轟鳴的車間,總書記拿起一片“手撕鋼”——厚度僅為0.02毫米的不銹鋼箔材仔細察看,用手指輕輕扭折了一下,稱贊道:“工藝確實好,就像錫紙一樣薄,百煉鋼做成了繞指柔。”
百煉鋼做成了繞指柔,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國鋼鐵工業從“跟跑”向“領跑”的蝶變。
“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為鋼鐵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創造了條件。中國鋼鐵行業從企業效益下滑近100%到盈利創歷史最高水平的巨變,就發生在十年間。
2012年,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5441.1億元,同比下降4.31%;實現利潤15.81億元,同比下降98.22%;全年累計虧損企業23戶,虧損面28.75%;虧損企業虧損額289.24億元,同比增長7.39倍。而到了2021年,鋼鐵行業發展指標已創出多個第一,會員鋼鐵企業營業收入69308億元,同比增長32.68%,為歷史最高年份;實現利潤總額3524億元,同比增長59.67%,同為歷史最高年份。
“十三五”時期,我國鋼鐵工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顯著成效,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綠色發展、智能制造、兼并重組取得新突破,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這十年,我國鋼鐵行業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鋼鐵工業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
衡鋼生產現場
淬煉: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6月1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工信部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就時指出,這十年,我國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迎來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作為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鋼鐵產業在這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鋼產量穩步上升、兼并重組步伐加快、綠色智能水平不斷提高、高端技術不斷創新。
回首來時路,從2008年經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到2015年鋼鐵行業全面虧損,再到“十三五”時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去產能……中國鋼鐵業從產能過剩、經營困難到創新捷報頻傳、總體形勢向好,轉折背后的關鍵,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鑄造與淬煉。
自2016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鋼鐵去產能工作全面啟動,鋼鐵行業運行和結構調整呈現良好態勢,不僅企業經營效益好轉,市場秩序也持續改善。
中鋼協數據顯示,2021年,會員鋼鐵企業營業收入和實現利潤總額兩個指標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年末資產負債率為60.80%,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最優值。
從行業看,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壓減粗鋼產能超1.7億噸,出清超1.4億噸“地條鋼”,“僵尸企業”和落后產能應退盡退,市場環境有效改善,優勢產能充分發揮。
隨著持續推進鋼鐵行業去產能,并開展一系列鋼鐵去產能“回頭看”、壓減粗鋼產量等工作,鋼鐵企業已摒棄以量取勝的粗放發展方式。鋼鐵工業走高質量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張海登表示,通過持續開展鋼鐵去產能、促轉型,鋼鐵行業發展韌性明顯增強,產能利用率基本恢復到合理區間,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披露,2021年我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超3500億元,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國內鋼材市場占有率超過99%,22大類鋼材產品中,有19類鋼材產品自給率達到100%,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升級:提高鋼鐵智能制造水平
說到這十年的變化,鋼鐵行業的智能制造成就尤為亮眼。
一鍵煉鋼、遠程運維、工業機器人……鋼鐵行業的智能制造水平正在高速提升。目前,寶武、沙鋼、南鋼等企業已經建立起“黑燈工廠”、智能車間,實現24小時無人化、少人化運轉。
2015年以來,工信部先后遴選了寶鋼熱軋智能車間、鞍鋼冶金數字礦山、太鋼不銹鋼冷連軋數字化車間、南鋼板材智能制造等9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引導鋼鐵行業智能制造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
2016年10月28日,工信部發布了《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指引鋼鐵產業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發展。鋼鐵信息化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開展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行動計劃,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左右,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廠。此舉旨在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強鋼鐵行業智能制造頂層設計。
寶鋼股份冷軋廠熱鍍鋅智能車間經過智能化升級后,無需工人值守,關燈也能正常運作,這只是鋼企借力數字化的一個縮影。以寶鋼、衡鋼為代表的鋼鐵企業成為乘智能化“東風”的典型,而智能化、數字化工具成為鋼鐵行業穩產的利器,幫助鋼鐵行業提升了效率,解放了生產力。
“對制造業來說,智能化是永恒的主題。智能化改造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衡鋼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鋼鐵企業的智能化護航生產,讓我們這類鋼管企業管理智慧化、制造智能化、服務智敏化,這是適應智能革命的需要,也是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的需要。
綠色鋼廠春意盎然
大考:在綠色轉型中實現大發展
鋼鐵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除了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發展也是重要主題。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黨中央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鋼鐵工業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進行了世界環保標準最嚴苛的超低排放改造。
“節能減排是鋼鐵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既是行業綠色發展的核心內涵,也是企業奠定生存基礎、贏得市場競爭、謀劃長遠發展的具體抓手。”中鋼協黨委書記何文波在近日舉行的2022中國鋼鐵節能減排論壇上表示。
截至2021年底,34家鋼鐵企業完成了全工序的超低排放改造;220多家企業約5.6億噸粗鋼產能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了一大批花園式工廠、清潔生產環境友好型工廠、4A級工業景區。
漣鋼設備智能運維中心
走進漣鋼,一灣碧綠的漣水河宛如綠色絲帶纏繞在鋼城的腰際,綠色鋼廠里一派楊柳依依、小鳥歡鳴的美麗圖景。2021年,漣鋼按超低排放標準要求,投資12億元實施4.3米級焦爐環保升級改造工程,配套建設干熄焦、備煤、煤氣凈化、煤氣深加工、除塵、脫硫脫硝等生產輔助設施和公用設施。
隨著《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鋼鐵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陸續出臺,國內越來越多類像漣鋼這樣的“綠色鋼廠”響應國家和行業號召。
今年8月,中鋼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基本完成主體改造工程的鋼鐵產能已近4億噸,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投資超過1500億元。2025年之前要完成8億噸鋼鐵產能改造工程,還有約4億噸待實施,按平均噸鋼投資360元計,需要新增投資不少于1500億元。
湖南鋼鐵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2022 年,鋼鐵行業仍然面臨能源環境約束趨緊、原輔料資源波動加大且持續高位運行等難題,環保治理、能耗“雙控”仍將是鋼鐵行業發展的硬要求,綠色低碳發展將是鋼鐵行業未來必須持續推進的重點任務。
大勢:鋼鐵產業兼并重組提速
過去一段時期,產業集中度低、結構分散,導致鋼鐵工業在有序競爭、研發創新、節能降耗等問題上難以協同,嚴重制約了我國鋼鐵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明顯加快,幾乎每年都有標志性重大兼并重組事件發生,改變著鋼鐵行業生態。
近十年來,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穩步進行,我國年產千萬噸的鋼企數量也從2012年的17家增長為2021年的25家。2021年,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合計鋼產量為4.28億噸,占全國鋼產量的41.47%;排名前20位的鋼鐵企業合計鋼產量5.67億噸,占全國鋼產量的54.92%,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鋼企的規模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近十年,原寶鋼和武鋼聯合重組為中國寶武,成為世界第一大鋼企;鞍鋼牽手本鋼成立鞍本集團,組建成為國內第二大、世界第三大鋼鐵企業……建龍、普陽鋼鐵集團、冀南鋼鐵集團等持續推進并購進程,鋼企的兼并重組步伐逐步加快,對鋼鐵行業布局、結構調整產生積極影響。
2021年,寶武鋼鐵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寶鋼股份多次提及并購重組以擴大規模,公司董秘王娟分析稱,整合重組是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寶鋼股份將充分把握中國鋼鐵行業并購重組、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契機。”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相關人士曾撰文稱,“從全球并購重組周期、鋼鐵產業內在規律和企業發展需求角度看,推進我國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是大勢所趨”。
展望未來,鋼鐵行業在兼并重組中變大變強,這將對推進鋼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聲明: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qinye@qinye.com